返回主站|会员中心|保存桌面

安川机器人(中国)服务商    

安川机器人、安川喷涂机器人,安川焊接机器人,安川机器人配...

联系方式
  • 联系人:吴经理
  • 电话:18576370666
  • 邮件:18576370666@163.com
新闻分类
  • 暂无分类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协作机器人的安全配置和传统工业机器人有什么区别?
新闻中心
协作机器人的安全配置和传统工业机器人有什么区别?
发布时间:2025-10-27  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1        返回列表

协作机器人与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安全配置在设计理念、技术要求、核心目标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,这些差异源于两者的应用场景(人机协作 vs. 隔离作业)和安全标准的根本不同。以下是具体区别:

一、安全设计理念不同

  • 传统工业机器人:基于 “隔离原则”,默认假设机器人工作区域是 “危险区域”,通过物理隔离(如安全围栏、防护栏、安全门)将人与机器人完全分隔,避免人机接触。安全配置的核心是 “防止人进入危险区”,若人强行进入,机器人会触发紧急停止。

  • 协作机器人:基于 “人机共存原则”,允许人与机器人在同一空间内协同作业(无需物理隔离或仅需部分隔离)。安全配置的核心是 “即使人机接触,也能将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”,通过主动监控、动态调整行为(如减速、停止、力限制)实现安全协作。

二、安全标准与合规依据不同

  • 传统工业机器人:主要遵循 ISO 10218-1/2(工业机器人安全标准),重点关注 “防止进入危险区” 和 “紧急停止性能”,要求满足基本安全停止(如 STO、SS1)、安全联锁(如防护门开关)等,对人机接触后的风险控制无强制要求。

  • 协作机器人:除需符合 ISO 10218-1/2 的基础要求外,还必须满足 ISO/TS 15066(协作机器人专用标准),该标准明确规定了 “协作操作” 的定义、允许的协作模式(如速度与分离监控、功率和力限制等),以及人机接触时的最大允许力 / 压力(避免造成伤害)。

三、核心安全功能不同

  1. 物理隔离要求

    • 传统工业机器人:强制要求物理隔离(如围栏、安全光幕),安全配置的核心是确保隔离措施有效(如防护门未关闭时机器人无法启动)。

    • 协作机器人:可无需物理隔离,安全配置依赖 “动态防护”(如传感器监控、行为调整),仅在高风险场景下补充局部隔离。

  2. 运动与力的限制

    • 协作区域内最大速度通常≤250mm/s(ISO/TS 15066 规定);

    • 内置力传感器或扭矩监控,当接触力超过安全阈值(如手臂碰撞力≤150N)时立即停止;

    • 工具末端(TCP)的动能和势能被严格限制(避免高速撞击伤害)。

    • 传统工业机器人:无强制的速度或力限制,仅需确保紧急停止时的制动性能(如停止距离符合安全要求),其设计目标是高效作业(高速、高负载)。

    • 协作机器人:必须配置速度、加速度、力 / 扭矩限制

  3. 区域监控与响应

    • 人员进入警告区:机器人减速;

    • 人员靠近协作区:进一步降低速度或限制运动范围;

    • 人员进入危险接触区:平滑停止(避免急停导致的二次风险)。

    • 传统工业机器人:通常仅监控 “是否有人进入隔离区”,触发后直接紧急停止(硬停止),无分级响应。

    • 协作机器人:多区域动态监控(如警告区、减速区、停止区),根据人员距离或位置动态调整行为:

  4. 安全停止类型

    • 传统工业机器人:主要依赖 STO(安全扭矩关闭) 或 SS1(安全停止 1,先减速再断动力),强调快速切断动力。

    • 协作机器人:除 STO/SS1 外,还需支持 “安全减速并保持”(如 SS2),允许在停止后重新恢复运动(无需重启系统),适应频繁人机交互场景。

四、传感器与感知能力不同

  • 传统工业机器人:安全传感器以 “边界防护” 为主,如安全门开关、急停按钮、安全光幕(仅检测是否有人穿越边界),无持续的人机距离或位置监控。

  • 协作机器人:需配置 “动态感知系统”,如:

    • 3D 视觉、激光扫描仪(监控人员位置和运动轨迹);

    • 关节扭矩传感器、末端力传感器(检测接触力);

    • 皮肤传感器(检测碰撞)。安全配置需将传感器数据与机器人运动控制实时联动(如根据人员位置动态调整路径)。

五、模式切换与灵活性不同

  • 传统工业机器人:通常只有 “自动模式” 和 “手动模式(示教)”,模式切换需通过物理钥匙或严格权限控制,且切换后安全逻辑不变(始终依赖隔离)。

  • 协作机器人:支持 “协作模式” 与 “非协作模式” 动态切换

    • 无人时切换为 “高效模式”(更高速度、更大负载,类似传统机器人);

    • 人员进入协作区时自动切换为 “安全模式”(限速、限力)。安全配置需定义切换条件(如传感器信号触发),并确保切换过程的安全性(无突然加速或动作突变)。

六、风险评估的侧重点不同

  • 传统工业机器人:风险评估重点是 “隔离措施的有效性”(如围栏强度、安全门响应时间)、紧急停止性能(如停止时间、制动距离)。

  • 协作机器人:风险评估需覆盖 “人机接触的所有场景”,包括:

    • 碰撞力 / 压力是否符合 ISO/TS 15066 的伤害阈值;

    • 传感器的检测范围和响应时间是否足以避免接触;

    • 协作任务中工具(如夹具)的形状是否存在锐边(避免划伤);

    • 误操作(如人员意外触发机器人动作)的防护。

总结

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安全配置是 “被动防护”(通过隔离阻止接触),而协作机器人是 “主动防护”(通过感知、调整行为允许接触但避免伤害)。前者更注重 “禁止进入”,后者更注重 “动态适应”,两者的安全逻辑、技术实现和标准要求均围绕其核心应用场景展开。

收缩
  • QQ咨询

  • 电话咨询

  • 18576370666
  • 添加微信客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