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主站|会员中心|保存桌面

安川机器人(中国)服务商    

安川机器人、安川喷涂机器人,安川焊接机器人,安川机器人配...

新闻分类
  • 暂无分类
联系方式
  • 联系人:吴经理
  • 电话:18576370666
  • 邮件:18576370666@163.com
站内搜索
 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编码器被伺服驱动器干扰!
新闻中心
编码器被伺服驱动器干扰!
发布时间:2025-09-18  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1        返回列表

编码器信号被伺服驱动器干扰是工业现场常见的电磁兼容(EMC)问题,主要表现为编码器反馈值跳变、设备运行不稳定、定位精度下降甚至报错(如 “位置丢失”“编码器故障”)。其核心原因是伺服驱动器的高频开关动作产生强电磁辐射,耦合到编码器信号线中。以下是系统的解决方案:

一、干扰产生的核心路径

  1. 电磁辐射耦合:伺服驱动器的 IGBT 高频开关(kHz 级)产生电磁波,通过空间辐射干扰附近的编码器信号线;

  2. 传导耦合:伺服驱动器的动力线与编码器线并行敷设,通过线缆间的电容 / 电感耦合产生干扰;

  3. 接地环路:编码器、伺服驱动器、PLC 等设备接地不当,形成回路,引入共模干扰。

二、抗干扰解决方案(按优先级排序)

1. 线缆选型与敷设(物理隔离,最有效)

  • 编码器线选择

    • 必须使用双绞屏蔽线(每对信号线双绞,绞距≤10mm),屏蔽层覆盖率≥90%(推荐铜网 + 铝箔双层屏蔽);

    • 线径选择:信号芯线截面积≥0.2mm²,屏蔽层截面积≥0.5mm²(确保屏蔽层能有效接地);

    • 避免使用普通 RVV 线或单股线(抗干扰能力极差)。

  • 敷设规范

    • 分离布线:编码器线与伺服动力线(U/V/W)、电源线必须分开敷设,间距≥30cm(距离越远越好);若交叉,需垂直交叉(减少耦合面积);

    • 穿管屏蔽:编码器线单独穿金属管(镀锌钢管或铜网管)敷设,金属管两端接地(与设备接地连通);

    • 避免并行:禁止将编码器线与伺服线、变频器线捆扎在一起,或同走一个线槽(无分隔)。

2. 屏蔽层处理(关键抗干扰措施)

编码器线的屏蔽层处理是抑制辐射干扰的核心,需遵循 “单端接地” 或 “双端接地” 原则:


  • 单端接地(推荐,适用于线缆长度≤30m):

    1. 屏蔽层仅在编码器侧接地(与编码器外壳或设备 PE 端子连接);

    2. 驱动器侧的屏蔽层悬空(不接地,避免形成接地环路);

    3. 处理方式:屏蔽层剥出后用金属环压接,再通过铜鼻子固定到接地端子(确保低阻抗连接)。

  • 双端接地(适用于线缆长度>30m,或强干扰环境):

    1. 屏蔽层在编码器侧和驱动器侧均接地,但需确保两端接地电位一致(≤1V);

    2. 若两地电位差大,需在中间增加 “接地均衡器” 或 “隔离变压器”。

  • 禁止做法:屏蔽层断裂、松散、多段连接(会形成天线效应,增强干扰)。

3. 接地优化(消除共模干扰)

  • 单点接地原则:编码器、伺服驱动器、PLC 的接地端应连接到同一接地体(如接地铜排),避免形成多个接地环路;

  • 低阻抗接地:接地线缆使用黄绿双色线(截面积≥4mm²),长度≤5m,避免绕圈;

  • 隔离接地:若现场接地混乱,可在编码器信号端增加信号隔离器(如光电隔离模块),阻断地环路干扰(推荐型号:如魏德米勒、菲尼克斯的隔离器)。

4. 伺服驱动器与编码器的参数优化

  • 伺服驱动器参数

    • 降低载波频率(如从 16kHz 降至 8kHz,需在驱动器参数中设置),减少高频辐射(副作用:电机噪音略有增加,需权衡);

    • 启用 “滤波器” 功能(如驱动器内置的 EMC 滤波器、dv/dt 滤波器),抑制输出侧的高频谐波;

    • 增加电机电缆的长度(若过短,高频信号易反射),或在电机侧加装终端电阻。

  • 编码器信号处理

    • 若编码器支持差分信号(如 RS422、HTL),优先使用差分输出(抗共模干扰能力远强于单端信号);

    • 在编码器信号线上(靠近驱动器侧)并联 100Ω~330Ω 终端电阻(匹配阻抗,减少信号反射)。

5. 物理隔离与屏蔽

  • 设备屏蔽:伺服驱动器安装在金属控制柜内,柜门与柜体良好接触(用导电泡棉或铜带连接),柜体可靠接地;

  • 编码器屏蔽:编码器外壳与设备金属框架紧密连接(增加接地面积),旋转轴处若有缝隙,可缠绕铜网并接地;

  • 远离干扰源:编码器及信号线远离伺服驱动器、变频器、接触器等强干扰设备,至少保持 50cm 以上距离。

6. 应急临时措施(不推荐长期使用)

  • 在编码器信号线上套铁氧体磁环(靠近驱动器端,多绕几圈),吸收高频干扰;

  • 降低伺服驱动器的输出电流或运行速度(减少干扰源强度,仅作为调试临时方案)。

三、排查与验证方法

  1. 干扰检测:用示波器测量编码器信号(需用差分探头),若信号中出现高频毛刺(>500kHz),说明存在辐射干扰;

  2. 分段排查

    • 断开伺服驱动器电源,若编码器信号恢复正常,确认是伺服干扰;

    • 更换编码器线为双绞屏蔽线,观察信号是否改善;

  3. 接地测试:用万用表测量不同设备接地端的电位差,若>1V,需优化接地。

总结

解决编码器被伺服干扰的核心是 “隔离 + 屏蔽 + 接地”:优先通过线缆分离、屏蔽层单端接地切断干扰路径,其次通过参数优化降低干扰源强度,最后用隔离器等器件消除残留干扰。实际处理时需结合现场布局,逐步排查,通常规范布线和屏蔽处理可解决 80% 以上的干扰问题。

收缩
  • QQ咨询

  • 电话咨询

  • 18576370666
  • 添加微信客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