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在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方面目前处于全球领先梯队,技术突破与市场落地同步加速,但仍存在核心技术自主化、应用场景深度拓展等潜力待挖掘。以下为具体分析:
一、研发与应用现状
技术突破与产业布局
硬件创新:国产谐波减速器市场份额突破40%,绿的谐波等企业将传动误差控制在10弧秒以内,部分人形机器人已实现无框力矩电机、关节模组等核心部件自研。
算法与感知:奥比中光推出Gemini 335系列双目相机与MS 600激光雷达,构建机器人视觉感知产品矩阵;步科股份聚焦运动控制与动力解决方案,推动人形机器人批量落地。
应用场景:机器人已渗透至工业制造(焊接、喷涂)、服务(餐饮配送、文旅导览)、医疗(手术辅助)、农业(外骨骼助力登山)等领域,形成“技术—场景—产业”闭环。
市场规模与增长
工业机器人:2024年产量55.64万套,同比增长14.2%;2025年预计销量达33万台,市场规模逼近700亿元,国产份额突破60%。
服务与人形机器人: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有望达1.24万台,中国作为主要研发与应用国,在半导体制造、物流分拣等场景实现规模化落地。
出口增长:2024年前三季度工业机器人出口量17906台,同比增长14.95%,协作机器人出口量约0.2万台,同比增长42.32%。
二、发展潜力挖掘方向
核心技术自主化
运动控制算法:突破实时性、可解释性瓶颈,提升机器人复杂环境适应能力。
高精度传感器:加速六维力传感器、无刷空心杯电机等国产化,降低对进口依赖。
能源与续航:研发高能量密度电池,解决机器人长时间作业的能源限制。
应用场景深度拓展
工业智能化:推动机器人从“专用设备”向“通用智能体”转型,实现多工序协同与柔性生产。
消费级市场:以外骨骼机器人、教育机器人等为切入点,探索家庭养老、户外运动等场景,降低使用成本。
新兴领域融合:结合低空经济、具身智能等趋势,开发无人机配送、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等创新应用。
产业生态协同
政策支持:依托600亿元国家人工智能基金、工业和信息化部“机器人+”供需对接等举措,强化产业链韧性。
区域协同:发挥东部地区产业集聚优势,推动中部、西北地区均衡布局,形成“研发—制造—应用”梯度发展格局。
国际合作:参与全球标准制定,拓展海外市场,提升中国机器人品牌国际影响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