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30日,合肥市迎来今年首场智能机器人产业盛会,多台采用高精尖技术的机器人产品现场“炫技”,合肥市支持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揽子新政策新举措重磅发布,一系列智能机器人重点项目集中签约,众多国内外智能机器人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汇聚一堂,分享真知灼见。
从春晚舞台上的“扭秧歌”机器人,到亚冬会火炬传递现场的“夸父”机器人,从参加马拉松比赛的跑步机器人,到中关村论坛年会现场的服务机器人……今年以来,形形色色的机器人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,并吸引大波“流量”,2025年更被市场普遍视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量产的元年。
面对不断升温的机器人“热潮”,如何接住这“泼天流量”,并转化成城市发展的长久“增量”?合肥作为主要创新指标稳居省会城市第一方阵的“创新之都”,正依托科技创新优势,抢抓机器人产业新风口,竞逐产业发展新赛道。
在这场由合肥市发展改革委主办,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(合肥)、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承办的大会上,包括智送一体咖啡机器人、弹钢琴机器人、按摩理疗机器人、文旅四足机器人、智能心理筛查机器人等在内的各种机器人纷纷亮相,神秘的科技感、强烈的未来感、新奇的体验感,引来围观拍照者无数。
“当前,人工智能、5G通信、类脑计算等技术的深度融合,正推动机器人技术从‘局部自主’迈向‘具身智能’新阶段。”大会上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、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刘宏表示,当前合肥创新动能澎湃,为智能机器人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沃土。
近年来,合肥把智能机器人产业纳入其“6+5+X”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体系,作为合肥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之一。成立智能机器人工作专班,出台扶持政策,建设智能机器人研发及服务平台,在要素保障、成果转化、场景开发等方面全面支持企业发展。目前,全市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超160家,形成“大脑—小脑—核心部组件—本体”全链条研发制造一体化格局,拥有中国科大人形机器人研究院等十大创新平台,创新实力稳居全国前列。
“合肥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。与此同时,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还面临多重痛点,制约其快速发展和规模化应用。”合肥市有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,这些痛点包括核心部组件性能提升缓慢、具身“大脑”开发不足、应用场景拓展困难、公共服务平台缺乏等等。
如何解决这些痛点问题?此次大会上,合肥市正式推出“6128”行动计划:力争一年内开放60家整车配套企业供应链目录,为100家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和技术攻关,打通华为、讯飞2个多模态大脑,形成共性服务能力,促进8大场景实施落地。
围绕目标,合肥市计划从强化核心技术与供应链协同、完善公共服务与技术创新平台、拓展应用场景与市场化落地、构建算力支撑与政策保障体系、优化产业生态与创新环境五个方面实施九大举措。特别是强化政策支持,计划设立100亿元未来产业基金,3年内投入20亿元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体系,每年再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补贴智能机器人企业研发成本,“真金白银”护航产业发展。
产业发展,离不开“智库”支持,更离不开多元主体协同发力。大会现场,成立合肥市智能机器人专家指导委员会,委员会汇聚国内智能机器人领域权威专家、头部企业高管与行业领军人才,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决策依据。大会上还组建了产业生态联盟,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(合肥)与华为、科大讯飞、江淮汽车等企业完成战略合作签约,今后将通过联合研发、多元应用场景构建、产业链协同创新和人才培养等,助推产业升级发展。今年,合肥还将举办产业大赛和论坛,吸引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参与,不断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生态。
筑“暖”巢,方可引凤栖;培“厚”土,方可育森林。在越来越浓的产业氛围感召中,当天,一批“花落”该市各县区的重点机器人项目集中签约,总签约金额超65亿元。合肥有关负责人表示,将坚持以“强化技术创新、优化产业生态、拓展应用场景”为主线,全方位破解智能机器人产业痛点,大力推动产业集群成势,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全国智能机器人产业高地。